曾经有两位同龄的患者,得到了同样的听力检查结果,甲决定马上选配助听器,尽管受当时技术水平所限,在使用和效果上有诸多的不如意,但是他仍然坚持定时使用;乙则认为现在没有大问题,耳根清净不用烦恼,没有进行干预。
数年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助听器能够更加方便有效地帮助听障患者解决交流问题,这时乙的听力障碍也进一步发展,在家人的催促下,乙准备试试助听器,听力图对照显示,听力较从前在程度上没有明显变化,但是尽管尝试了多款助听器,也听不到记忆中清晰的语音声,他非常苦恼:“戴上助听器就不能像好耳朵一样吗?”患者甲则针对原有助听器的局限提出很多改进意见,其中一些问题在现在的技术中得到了有效的解决,经过2~3次回访调整后,顺利过渡,使用上了新型助听器。
事实上,要想取得满意的助听效果,除了科学验配助听器外,正确的验配观念也很重要。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导进行的听力保健方面的科普宣教工作,一直以来提倡早发现、早干预、早康复的“三早”原则,希望以此提高我国人民对于听力保健的重视。在发达国家,人们不分年龄段,只要刚刚感觉到听觉吃力,即使很年轻,即使只是轻度听力下降,也会预约检查听力,他们的听觉敏感度因而能够保持在较好的水平。在我国,很多患者期望只要还能听到,就要“自力更生”,尽可能不使用辅助工具,等到实在不行了,才来选配助听器,并且要求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否则就视为没用。而甲虽然也有同样的听力问题,但是他在早期诊断中就积极采取措施,及时投入到残余听力的再利用行动中,尽量保存当时的听觉灵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