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性格、气质一般比较稳定,不容易改变,但自卑可以通过正确的认识和行为的有意识注意而得到改善。心理学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我评价。形成自卑的最主要原因是在社会学习及交往中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因此要改变自卑,须从改变认识入手,引导聋人学生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成绩。第二,改变认识问题的方法。引导聋人学生不再把与他人相比作为衡量自信心的唯一标准,而是学会多与自己比较来获取自信心。第三,正确认识自卑。多数聋人无法意识到自卑,对于聋人学生自卑类似于自己的“天性”,无法有效克服,产生盲目悲观。实际学习及生活中,自卑者往往比较谦虚,善于体谅人,少与人争名夺利,安分,为人处世小心谨慎,稳妥细致,一般 人都比较相信他们,乐于与之相处。认识到这些优点,有利于为消除自卑感奠定心理基础。 第四,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引导聋生通过使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自己的心理产生积极的自我刺激过程,即使自己处于不利地位,也要鼓励自己,增加信心,凡事不应当奢望过高,要从实现微小目标,获得微小满足开始,只有从自己能够把握的小小成功中不断获得胜利的信心,才能逐步由自卑走向自信。第五,积极与他人交往。积极与他人交往,能够感受他人的喜怒哀乐,心胸会变得开阔。通过与人的交往,可以倾吐心声,了解他人的长处、短处,在比较中正确认识自己。通过与人交往,就可以看到许多人也像自己一样在挣扎,在苦闷,与他们分享个人的生活经验,可促进自卑者的自我转变。聋人学生的交往有一定的障碍,积极的交往可以促进聋人认识自己,但消极的交往也促使聋人产生自卑,引导聋生交往必须注意正面的,积极的宣传。聋人交往的对象的综合素质往往决定交往的结果。
自卑与自信是人性格中的两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人徒有自信而无自卑会忘乎所以,人惟有自卑而无自信会举事无成。引导聋人走出自卑心理建立自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个人、家庭、社会多方面的努力。自信与自卑的平衡,感觉的平衡,心理的平衡是需要长期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