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助听器常识 - Hearing college

佩戴助听器遇到最烦人的堵耳,是不是助听器选错了?

来源:助听器     时间:2020-06-15
0

部分助听器使用者常常会抱怨自己的言语声以及咀嚼声听起来有回声或像在水桶中一样,音量也变高了,这就是堵耳效应带来的问题。

 

为什么会产生堵耳效应?

正常情况下,人体内产生的声音,比如言语声、咀嚼时下颌运动或在坚硬的地面上跑步产生的声音等,除可通过颅骨振动直接传入耳蜗以外。

也可通过听骨链等中耳结构及颞骨的鼓部传入外耳,引起外耳道软骨的振动。

当外耳道开放时,这一振动能量可以通过开放的外耳道被释放出去,所以人们察觉不到体内的声音。

软骨的振动能量主要集中在125-500 Hz 低频范围内。

当使用耳机、耳模或耳内式助听器时,会与外耳道内形成一个密闭的含气的空腔,这一振动能量被存留在外耳道内,封闭的外耳道内就会产生额外的声压,这部分声压通过气导机制到达内耳,被我们所听到。

怎么样的患者容易出现堵耳效应?

堵耳效应在轻度听力障碍和低频听阈小于40dB的听力障碍人群中表现尤为突出。

堵耳效应的具体表现?

声音过响:,人体产生的声音引起外耳道软骨部分的振动,因外耳道被堵塞,振动能量被滞留在被封闭的耳道内,产生了额外的声压,这部分额外增加的声压也通过气传导途径传入耳蜗,因此感觉声音过响。

声音失真:由于助听器堵塞外耳道后,导致外耳道的共振峰的声学改变,听者会感觉声音失真。

有回声:外耳道被堵塞后,自己说话引起的振动经骨传导在外耳道产生了额外声压,并且达到能传递到耳蜗的强度时,通过空气传导的声音经助听器放大后同时到达耳蜗。

这两个声音到达耳蜗的时间差至少>0.1s时,听者能感知到有回声。

如何解决堵耳效应?

1.使用通气孔:通气孔可以让外耳道软骨的低频振动能量散发出去,减少堵耳效应。通气孔的内径增加,长度缩短,对低频信号削减更多。

如下图所见,当通气孔内径小于1mm时,基本上不能解决佩戴者产生的堵耳效应;当通气孔内径达到3.5mm时,才可以有效地解决佩戴者的堵耳效应。

2.开放耳选配:助听器使用了细声管和耳道内置受话器的开放式圆耳塞。通过开放式的耳塞,泄露掉过多的低频成分,较好的解决了助听器有堵耳的问题。

3.最小接触技术:耳内式助听器尽量做小,将其前端尽可能深的插入外耳道骨部,与骨部紧密贴合,其余部分不可做得太饱满,使其助听器或耳模与外耳道松散接触,使耳道与助听器或耳模之间有一定的缝歇,从而使软骨振动的能量可以通过这些缝歇发散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