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关注听障儿童 - Hearing college

听觉障碍儿童的观察力

来源:助听器     时间:2014-11-12
0

      所谓观察,就是用眼睛去看,要远观近察,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并养成一种习惯。观察是儿童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良好的观察力是儿童学习、解决日常问题的基础,也是他们学习知识的前提和智力发展的源泉。
      俗话说耳聪目明,即听得清楚,看得明白。听障儿童由于听力受损,来自听觉渠道的信息减少,通过视觉来补偿对外界的感知和认识,从而获得比较完整、准确的信息。学会用眼睛观察对他们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培养听障儿童的观察能力比健听儿童更有意义。
      听觉障碍儿童观察力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1.自觉性差。他们的观察往往是漫无日的的,容易受新异刺激的影响而转移视线,且维持的时间也不能长久。因此他们还不能独立地给自己规定观察的目的任务,更谈不上制定观察计划。
      2.缺乏选探性。他们在观察的过程中,往往依据一定的观察月的有选择地知觉刘象,低年级听觉障碍儿童在这方面有着较大的困难。当他看一幅画时,可能不知从何人手;他可能注意到了一个很小的细节,却没有把握这帕画的上要内存,也就是观察没有主次之分。
      3整体性不强。物体总是由不同的部分组成的,具有各种不向的届件,但是人们并木把物体知觉为个别的孤立的部分或届性,而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听觉障碍儿童在观察事物时,往往孤立地去感知对象的个别部分或个别届件,缺乏对物体的整体把握。
      4.概括性不高。观察不是消极的注视.其中必须有积被的思维活动,是一种‘思维的加觉”。而听觉障碍儿童对事物的观察多是无意识的、孤立的、个别的和零散的,加上他们语言能力低下,知识经验贫乏,分析综合能力欠缺,因而不能对所观察的事物进行高度的溉括,从而透过现象把握对象的本质。
     儿童观察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比如,3 岁左右的儿童大脑兴奋和抑制的发展不平衡,他们容易激动,抑制力较差,注意力不集中。他们只能观察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事物的表面或明显的特征,其观察的印象也是模糊的、笼统的,不能区分事物的主要部分和次要部分,对事物的细微差别分辨不清。而5~7岁的儿童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机能都有所增强,他们能够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比较准确地认识周围的事物。他们不仅能注意事物的表面特征,而且能比较事物的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及分辨事物的细微差别。可见,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观察能力的发展水平有显著不同,只有把握了发展规律,才能取得培养儿童观察能力的主动权。听障儿童除听力障碍外,与健全儿童有着同样的发展规律。

     培养听障儿童的观察兴趣:

     (一)让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认识活动,培养观察兴趣。 

      根据年龄特征,选择色彩鲜艳、新奇等儿童感兴趣的事物作为观察对象,引导儿童自主的去看一看、摸一摸、碰一碰,在观察事物时,力求让他们的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认识活动。例如:冬天,难得的一场雪,一定要带孩子们去操场上堆雪人、打雪仗、在雪地上追逐嬉闹,踩一踩雪,感受在雪地上走路的感觉,用手揉一揉、抓一抓雪,感觉雪冰冰的、凉凉的,从而很自然地认识雪花以及雪天的情景。当孩子产生兴趣后,注意力就会集中。 

     (二)适当地引导听障儿童观察。

      听障儿童的观察易受客观环境和主观情绪的影响,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听障儿童观察,使他们保持稳定的注意,并且主动自觉地在观察中比较、推理。比如,通过“找不同”和“走迷宫”活动引导听障儿童有目的有计划按步骤地进行观察、比较、分析,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观察能力,而且锻炼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提高观察效果,还可以边观察边用语言描述。教育者与孩子还可以互相评议,看看观察得仔细不仔细,描述得逼真不逼真。如能经常这样做,定会提高孩子的观察力。

    (三)鼓励和启发听障儿童提问。

      观察能使听障儿童对各种事物产生兴趣,浓厚的兴趣又会把观察引向深入。听障儿童在观察活动中出于好奇会时常语序颠倒地发问,教师要有耐心,首先给予表扬,然后给予科学的回答,并引导他们继续观察、比较和概括。比如,当孩子提出“皮球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教师通过孩子自己实践、观察,再与石头、玻璃球、勺子等可以沉在水底的物品对比,让孩子们自己找到答案。问题得到解决后,孩子会享受成就感带来的快乐,今后会更加有兴趣观察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