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1878年,美国科学家Bell发明了第一台炭精式助听器。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今天的助听器已经有了耳内式、耳背式、盒式、眼镜式、发卡式、钢笔式、无线式等多种形状,助听器最主要、常见形态是:定制机(耳道、耳甲);耳背机;盒式机;骨导机(眼镜式、发卡式)助听效果明显提高。
(助听器最主要的形态:定制机和耳背机)
助听器名目繁多,但所有电子助听器的工作原理是一样的。任何助听器都包括6个基本结构。
1.话筒(传声器或麦克风)接收声音并把它转化为电波形式,即把声能转化为电能。
2.放大器放大电信号(晶体管放大线路)。
3.耳机(受话器)把电信号转化为声信号(即把电能转化为声能)。
4.耳模(耳塞)置入外耳道。
5.音量控制开关。
6.电源供放大器用的干电池。
(助听器基本工作原理)
“ 电子管助听器”早已退市。集成电路的问世又迅速地取代了“晶体管助听器”,集成电路IC于1964年问世,其体重小,低耗电,稳定性更高。近年来随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助听器也逐步向智能化、体内化发展:1982年“驻极体麦克风”的问世实现助听器微型化,灵敏度及清晰度更是达到了新的水平;而1990年随着“电脑编程助听器”的问世,助听器增益初步智能化调整,又让助听器达到了另一新水平。
近年来随着声电技术的飞速发展,又推出了“数码”助听器,数字信号处理能力极强,为选配提供更大的灵活性。
助听器最主要组成包含了麦克风,放大器与受话器。麦克风会拾取自然界的声音然后把它转换为电信号。放大器会有选择性的对声音进行放大。受话器就是一个非常小的扬声器,它负责把电信号转换为声音再传入到人耳里。
助听器随着声学、电子学、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进入到前所未见的高速发展阶段;现在、未来,助听器将如何变化、发展,我们不妨做个简单的综述、回顾:
张华在《助听器》一书中总结:助听器在未来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它的发展趋势必然无可厚非地朝着数字化的方向发展。数字助听器将面临新技术的巨大挑战。将来有可能会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方面预计有以下几点:
1、耗能将进一步下降。在现有的耗能范围内进行更多的计算或保持现有的计算能力而降低能耗,或使用体积更小的电池。
2、增加在芯片固定区域的元件数量,使得能在芯片面积上进行更复杂化的信号处理,或保持元件数量不变而进一步使芯片变小,并且其运算速度将会进一步下降。
3、将来的技术可以将微小的机械装置与电子元件一起蚀刻在芯片上,,称为微电子机械系统。将此技术运用于助听器,可能有助于减小助听器的体积和能耗。
4、助听器的选配制作已有了新设想,如可以通过超声影像扫描技术进行外耳道三维成像。由此就可代替常规的取耳样技术制造定制机助听器外壳,目前该项技术已投入实际,预计我们可以马上看到新的助听技术成果。
5、其他:将计算机的强大能力整合入未来的助听器中,如可将降噪的远端麦克风数字式地传入助听器的电脑内,将助听器内的电脑与一个全数字的手提电话结合在一起,使助听器同时具有电话功能。
中国听力学网 章邯 根据2012年里助听器行业的进展和市场销售状况,对于未来助听器的发展趋势,做出如下预测:
1)基于耳道式扬声器的助听器,即所谓的RITE助听器将成为耳背机主流;
2)无线链接助听器将继续提升使用功能,扩大使用范围;
3)更多的厂家将加入研发骨锚式助听器的行列,并突出新的产品;
4)性能更高、速度更快的助听器芯片工艺将通过不同的产品进入市场;
5)具有更多美学色彩的耳背式助听器将继续推出,进一步吞噬定制机的份额;
6)更多的基于电脑的一体化听力计将问世,主要在应用功能上增加许多锦上添花的特征;
7)和iPhone兼容的助听器将陆续推出,并将成为主要的功能之一;
8)更多的跨界产品问世,比如利用蓝牙技术的耳机、助听器和听力计等;
9)基于互联网的助听器验配技术将成为新一代发展的主要方向;
10)越来越多的助听器厂家开始“不务正业”地推出其它非助听器产品。
海音听力根据十余年从事助听器行业的体会及参阅国内、外文献、资料综述,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助听器发展趋势有三个主题:
A、小型化-----助听器发展的目标
从19世纪末的桌面大小到20世纪末的重量不足一克,助听器外型尺寸越来越小。尽管目前还未找到进一步大幅度减小助听器外型尺寸的有效方法,但作为趋势,助听器肯定会越做越小,越做越美观。微型助听器不仅是制造商的希望,更是广大助听器使用者的要求;
为此,我们分析、讨论两类最常见(耳背机和定制机)助听器的小型化。
耳背机:开放式耳背机和耳道受话器式耳背机发展方向
开放式耳背机,又称为Open Fit hearing aid。与传统的耳背机不同,轻巧纤细的导声管,富有一定的弹性,佩戴起来更加舒适。功率较传统耳背机低,验配范围一般在80dB以下。适合轻度、中度损失用户。在欧美风行多年,带来助听器佩戴的新风潮。
第一款开放式助听器诞生于2003年。目前国内、外许多品牌均推出自己的开放式助听器,但由于款式的新颖以及工艺的难度,目前价位并不低。
耳道受话器式耳背机(CRT) 只有传统耳背机大小的37%,而且重量只有2克,外置受话器套件通过带特制金属导线的外接导管与助听器主机相连,外接导管直径只有1.5毫米,外形美观,小巧,而且多种外壳颜色可选,更容易贴近人体皮肤颜色,佩戴效果更好。耳道受话器技术(CRT) 超小型,非常轻巧的耳背式助听器(BTE),它紧贴在耳背上,通过几乎看不见的小导管连接到耳朵里。小巧的受话器放在耳道里提供了高质的声音 它比传统的助听器可以提供更自然的声音感觉和更少的“堵耳”效应。
这两类助听器只能适合低频损失小,轻度、中度听力损失的用户,验配要求高、价格不菲。
隐形式助听器(深耳道定制机)-----定制机的亮点
近两年随着技术的发展,在定制式助听器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比“深耳道式助听器”更小的助听器-隐形助听器,英文名称为IIC,佩戴位置处于耳内第二弯道,可以达到100%隐形的效果。非常适合对外形要求较高的高端人士使用。当前市场上主要有斯达克助听器推出的“黑玫”系列,爱可声助听器推出的“红宝石”系列等。
图为红宝石
2012年,优利康推出“量子”系列,峰力推出“纳米”系列,西门子推出“幻影”系列
从目前可掌握的技术数据分析:优利康的“量子”体积最小,斯达克的“黑玫”输出功率最大。同时,值得提醒的是,峰力的“纳米”意在寓意其小,其实所有隐形式助听器均使用了纳米技术,进行防水、防潮,目前优利康的“量子”、峰力的“纳米”外壳均采用类陶瓷技术。
而且,由于该项技术、工艺还在发展阶段,因为为了使助听器做的更小,实际牺牲了助听器的一些功能,降低了功率输出。同时,隐形式助听器验配难度大,价格高,对用户耳道也有要求。
目前,部分公司过于夸大其优势。
B、智能化-----助听器发展的核心
要想进一步提高助听质量(比如清晰度)就必须使助听器具备记忆能力、重新编码能力等“智能”,比如抗噪声、声源定向定位、音质定位等各类类耳蜗性能。这一切,需要计算机技术与数字化技术的支持。
近二十年,助听器技术在飞速发展,助听器智能化水平也在提高。
麦克风:自适应智能方向性---指向性,自适应指向性,自动自适应指向性,多通道自动自适应指向性
放大器:由于芯片技术的发展、声学技术的进步各厂家发展了众多新技术,我们罗列部分:
自适应管理器
频率压缩
自动程序带 智能聚焦
用户自主控制 智能聚焦
自然声平衡系统
自然耳技术
瞬时噪声衰减
自我学习
双耳电话
自主记忆
智能化助听器已经开始受到广泛重视,但作为商品还远远没有成熟,远远不能满足广大特殊用户的需求。
助听器智能化发展将向:进一步提高芯片计算速度;提高自主记忆、自我学习、自动调整等功能;完善无线连接技术,与大型计算机互联互通。
C、个性化-----助听器发展的根本
随着相关听力知识的普及,人们会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听力,同时也会发现听力损失完全相同的听力障碍者极少,每个听障者的听力状况都有其特殊的一面;其实同一用户,在生活、工作、娱乐、运动、休闲时对使用助听器的听力需求是不一样的。因此,为每个听障者个别定制助听器以保证使用效果必然会成为发展趋势。
我们挂一漏万地回顾、分析、综述了助听器的发展,目的是以“专业、诚信、务实、高效”的精神服务广大的听障或听力损失的人士,不妥之处,望各位指正。